大小市值轮动的多因子选股策略
由bqy4a9le创建,最终由bqy4a9le 被浏览 32 用户
我会从 “策略底层逻辑→风格判断原理→多因子选股逻辑→动态风控机制→风险提示与改进方向” 五个维度讲解这个策略
一、策略底层逻辑:为什么 “大小市值轮动” 能赚钱?
1.1 经济周期与企业盈利的 “差异化弹性”
大小市值企业的盈利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完全不同:
- 大市值企业(如沪深 300 成分股):多是行业龙头,业务布局稳定、现金流充足,比如金融、消费领域的巨头。经济收缩期,它们抗风险能力强(比如 2022 年熊市,茅台、工行的净利润仍保持正增长),是资金的 “避风港”;
- 小市值企业(如中证 1000 成分股):多是细分领域成长股,业务聚焦单一赛道,比如专精特新、新兴科技公司。经济扩张期,它们的订单增长快、产能扩张灵活,盈利弹性远大于大公司(比如 2023 年 AI 行情,小市值 AI 应用公司涨幅是大市值科技股的 2-3 倍)。
这种 “经济扩张炒小票、经济收缩抱大票” 的规律,是大小盘轮动的核心驱动力。
1.2 资金偏好与估值性价比的 “均值回归”
A 股资金永远在 “高估值” 和 “低估值” 之间寻找平衡,大小市值板块的估值差会周期性回归:
- 当大市值板块估值过高(比如 2021 年茅指数 PE 超过 60 倍,远超历史均值),资金会觉得 “太贵了”,开始向估值更低的小票迁移;
- 当小市值板块估值泡沫破裂(比如 2018 年中证 1000PE 不足 20 倍,处于历史低位),资金又会回流到更安全的大票。
举个例子:2021 年沪深 300 与中证 1000 的估值差达到历史峰值(3 倍),随后 1 年中证 1000 涨幅比沪深 300 高 35 个百分点,估值差重新回到合理区间 —— 这就是 “均值回归” 带来的轮动收益。
1.3 政策导向的 “风格催化作用”
A 股是典型的 “政策市”,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大小盘风格:
- 当政策支持 “专精特新”“科技创新” 时(如 2021 年工信部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小市值成长股会直接受益,成为市场热点;
- 当政策强调 “高质量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 时(如 2017 年金融去杠杆),大市值龙头的稳定性更受认可,资金会抱团大票。
我们的策略,本质就是把这种 “经济周期 + 估值 + 政策” 驱动的轮动规律,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交易规则,避免 “凭感觉判断风格” 的主观误差。
二、风格判断原理:怎么精准判断 “该买大票还是小票”?
2.1 核心判断因子:10 日动量因子(抓 “正在涨” 的风格)
选择 “10 日动量” 作为风格判断的核心因子,原因很简单:市场风格的切换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一个 “趋势形成” 的过程,10 日(约半个月)的时间窗口,既能捕捉到已经形成的趋势,又不会因为周期太长而滞后。
具体计算逻辑分两步:
- 划分基础股票池:
- 大市值动量池: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中,流通市值排名前 20 的股票(确保是 “真・大市值龙头”,避免小市值股票混入);
- 小市值动量池:中证 1000 指数成分股中,流通市值排名后 20 的股票(确保是 “真・小市值成长股”,避免大市值股票混入);
- 为什么选 20 只?太少会受单只股票波动影响(比如某只大票突发利好拉高整体收益),太多会稀释风格特征,20 只是回测后找到的 “平衡值”。
- 计算动量值:
- 单只股票的 10 日动量:(当日收盘价 ÷ 10 个交易日收盘价 - 1)× 100%(前复权处理,消除分红除权对价格的影响);
- 板块动量值:把动量池内所有股票的 10 日动量取算术平均,得到 “大市值动量值” 和 “小市值动量值”。
比如:大市值动量池 20 只股票的 10 日动量平均是 3%,小市值动量池平均是 5%,就说明 “小票的趋势比大票强”。
2.2 三条风格切换规则(防极端、控风险)
有了动量值,再用三条规则确定最终的风格方向,避免 “单一指标判断” 的漏洞:
-
常规切换规则:小票趋势强且正收益→切小票
如果 “小市值动量值> 大市值动量值”,且 “小市值动量值 > 0”(说明小票不仅涨得比大票好,而且是正收益,趋势健康),策略就切换为 “小盘风格”,只买小市值股票。
-
极端规避规则:大票涨太多→切小票
如果 “大市值动量值> 5%”(说明大票短期涨得太快,可能存在回调风险,比如 2021 年茅指数单月涨 15% 后回调),即使大市值动量仍比小票高,策略也切换为 “小盘风格”,避免追高被套。
-
防御规则:大小票都跌→空仓
如果 “大市值动量值 < 0” 且 “小市值动量值 < 0”(说明市场整体低迷,大小票都在跌,比如 2022 年 4 月的市场),策略就切换为 “防御风格”,暂时空仓,避免在熊市中硬扛风险。
-
默认规则:其他情况→持大票
如果以上三条都不满足(比如大票动量略高、且涨幅适中,小票动量为正但低于大票),策略保持 “大盘风格”,买大市值股票。
这三条规则的核心是 “不赌单一风格,只跟健康趋势,且坚决规避极端风险”—— 比如 2022 年熊市,策略通过 “防御规则” 空仓,避免了大部分下跌;2023 年小票行情,通过 “常规切换规则” 及时切小票,吃到了主升浪。
三、多因子选股原理:选哪些大票 / 小票才靠谱?
风格判断对了,接下来就是 “选标的”—— 如果选到的大票是 “高估值陷阱”,小票是 “垃圾股”,策略还是会亏钱。我们的选股逻辑是 “风格适配”:大票重 “稳健安全”,小票重 “成长真实”,用多因子筛选排除风险标的,选出优质股。
3.1 大市值选股:聚焦 “高 ROE + 低估值 + 稳增长”
大市值股票的核心价值是 “稳健”,所以选股因子围绕 “安全边际” 和 “盈利稳定性” 设计,共 4 类核心因子:
- 估值因子(防高估):
- PE_TTM(动态市盈率):0-30 倍(低于 30 倍,避免买太贵的大票,比如某大消费龙头 PE 超过 50 倍,即使是龙头也有回调风险);
- PB(市净率):0-10 倍(低于 10 倍,避免买 “市梦率” 的大票,比如某科技龙头 PB 超过 20 倍,估值泡沫太大)。
- 盈利因子(保稳定):
- ROE_TTM(净资产收益率):>10%(ROE 是衡量企业盈利效率的核心指标,超过 10% 说明企业赚钱能力强,且长期稳定);
- 净利润同比增速:>25%(不仅要赚钱,还要有增长,避免买 “停滞型” 大票,比如某传统行业龙头 ROE 高但增速为 0,缺乏上涨动力)。
- 技术因子(避超买):
- 布林带过滤:股价在 “布林带中轨” 和 “上轨” 之间(布林带是衡量股价波动的指标,股价超过上轨说明超买,容易回调,比如某大票连续涨停后股价突破上轨,此时买入容易站岗)。
- 风险因子(排雷):
- 非 ST、非停牌(排除有退市风险或流动性问题的标的);
- 上市满 1 年(排除次新大票,次新波动大,缺乏历史数据验证)。
通过这 4 类因子,能选出 “估值合理、盈利强、增长稳、没风险” 的大票,比如沪深 300 中的优质消费、金融龙头。
3.2 小市值选股:聚焦 “市值弹性 + 盈利真实 + 低风险”
小市值股票的核心价值是 “成长弹性”,但风险也高(比如空壳股、亏损股),所以选股因子围绕 “真实成长” 和 “风险排除” 设计,共 4 类核心因子:
- 市值因子(保弹性):
- 流通市值:5 亿 - 30 亿(太小的市值(<5 亿)流动性差,买不进也卖不出;太大的市值(>30 亿)缺乏弹性,涨不动,5-30 亿是 “弹性 + 流动性” 的平衡区间)。
- 盈利因子(防造假):
- 净利润 TTM:>0(必须有真实盈利,排除 “讲故事” 的亏损小票,比如某科技小票市值 20 亿但连续 3 年亏损,随时有退市风险);
- 营收 TTM:>1 亿(业务有真实规模,排除 “空壳公司”,比如某小票市值 10 亿但营收只有 1000 万,大概率是皮包公司)。
- 估值因子(降风险):
- PE_TTM:>0(排除亏损股,虽然小票可以接受高 PE,但不能接受负 PE,负 PE 说明企业还在亏钱,成长逻辑不成立)。
- 风险因子(排雷):
- 非 ST、非停牌(和大票一样,排除退市和流动性风险);
- 上市满 1 年(排除次新小票,次新小票解禁压力大,波动剧烈)。
通过这 4 类因子,能选出 “有弹性、真盈利、没雷” 的小票,比如中证 1000 中的专精特新、细分赛道龙头。
3.3 选股逻辑的核心:“多因子 = 多保险”
为什么要用 “多因子” 而不是 “单因子”?因为单因子容易踩坑:
- 只看 ROE 选大票,可能选到 “高 ROE 但高估值” 的标的(比如某龙头 ROE 20% 但 PE 60 倍,买了就套);
- 只看市值选小票,可能选到 “小市值但亏损” 的标的(比如某小票市值 10 亿但连续亏损,随时退市)。
多因子就像 “多重保险”—— 估值因子防高估,盈利因子保真实,风险因子排雷,技术因子避超买,只有同时满足所有条件的标的,才会被选入持仓,大幅降低踩坑概率。
四、动态风控机制:怎么控制风险、保住收益?
选对了风格和标的,还需要 “管好仓位、控好风险”—— 很多策略回测收益好,实盘却亏钱,就是因为风控不到位。我们的风控机制围绕 “止损止盈 + 仓位优化” 设计,核心是 “先保本金,再赚收益”。
4.1 止损机制:单只标的跌超 15% 必卖(防深套)
设置 15% 的止损线,原因有两个:
- 从 A 股历史数据看,单只股票跌超 15%,要么是基本面出了问题(比如突发利空),要么是风格切换(比如小票突然转熊),继续持有大概率会亏更多;
- 15% 的止损幅度,既能容忍正常波动(比如大票单日跌 3% 很常见,不会误触发止损),又能避免深套(比如某标的从 10 元跌到 8.5 元止损,亏 15%;如果不止损,跌到 5 元就亏 50%,很难回本)。
具体执行:每个交易日收盘后,计算每只持仓标的的 “(当前价 - 成本价)/ 成本价”,如果小于 - 15%,次日开盘立即清仓,不犹豫。
4.2 止盈机制:单只标的涨超 25% 卖一半(保收益)
设置 25% 的止盈线,且只卖一半,不是 “见好就收”,而是 “锁定收益 + 留足空间”:
- 锁定收益:涨超 25% 后卖一半,能把部分收益落袋为安(比如 10 元买的股票,涨到 12.5 元卖一半,剩下的仓位成本变成 7.5 元,即使后续回调到 10 元,整体还是赚的);
- 留足空间:不全部卖完,是因为如果风格还在延续(比如小票行情还在继续),剩下的仓位能继续赚趋势的钱(比如某小票涨到 12.5 元卖一半,后续继续涨到 15 元,剩下的仓位还能多赚 20%)。
这种 “部分止盈” 的方式,既避免了 “卖飞” 的遗憾,又避免了 “坐过山车” 的风险。
4.3 仓位优化:止损释放的资金 “补弱势标的”(提效率)
当某只标的触发止损卖出后,会释放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不是闲置,而是用来 “补强弱势标的”:
- 把当前持仓的标的按 “收益率从低到高” 排序(收益率低的标的,大概率是被低估的,有补涨空间);
- 选前 3 只弱势标的(最多 3 只,避免过度分散),把释放的资金平均分给它们;
- 比如:卖出某标的释放 10 万元,就给 3 只弱势标的各补 3.3 万元 —— 既避免资金闲置,又能 “低买” 拉平整体收益,让资金效率最大化。
五、风险提示与改进方向
没有完美的策略,我们的策略也有潜在风险,同时还有优化空间 —— 正视风险、持续改进,才能让策略在实盘中长期有效。
5.1 三大核心风险提示
- 风格判断滞后风险:
- 风险表现:10 日动量因子是 “滞后指标”,如果市场风格突然切换(比如政策突发利好,小票当天暴涨),策略可能需要 1-2 天才能反应过来,错过第一波收益;
- 应对建议:实盘时可以结合 “当日成交量” 辅助判断(比如小票突然放量上涨,可能是风格切换的信号),缩短反应时间;同时每周手动复盘政策动态,提前预判风格变化。
- 小市值流动性风险:
- 风险表现:部分小市值标的日均成交额不足 1000 万,虽然选股时已经过滤,但极端行情下(比如跌停),可能卖不出去,导致止损无法执行;
- 应对建议:实盘时在选股因子中加入 “近 20 日平均成交额> 5000 万” 的条件,进一步提升流动性;同时避免在尾盘交易小市值标的(尾盘流动性更差),尽量在开盘后 1 小时内完成交易。
- 极端市场风险:
- 风险表现:遇到 “黑天鹅” 事件(比如 2020 年疫情、2022 年俄乌冲突),大小票会同步下跌,此时 “防御规则” 空仓能规避风险,但如果事件突发在盘中,可能来不及止损;
- 应对建议:实盘时设置 “盘中动态止损”(比如股价盘中跌超 10% 就触发预警,手动确认是否止损);同时控制整体仓位(极端行情下仓位不超过 50%),预留部分现金应对突发情况。
5.2 改进方向
- 风格判断优化:补充政策(如 LPR 调整、行业补贴)和资金因子(北向资金流向、ETF 成交量),结合 10 日动量形成 “多信号共振”,减少滞后性
- 选股因子细化:分行业定制因子(金融大票加 “不良率<1.5%”,TMT 小票加 “营收 / 净利润增速<2”),并叠加行业景气度(如 PMI 细分指数),避免 “风格对但行业错”
- 风控分层升级:标的层按波动率调止损(小票放宽至 18%,大票收紧至 12%);组合层限风格敞口(大票风格仓位≤80%);市场层加极端防御(指数单日跌超 5% 仓位降至 30% 以下)
- 调仓与仓位优化:改固定 5 日调仓为 “风格变 / 50% 标的触发风控” 才调仓;等权配置改 “因子得分加权”(高评分标的仓位占比更高);闲置资金配国债逆回购 / 货币基金提升收益
- 因子动态迭代:每月回测因子 IC 值(预测能力),失效因子(如 IC<0.05)替换为备选因子;用机器学习优化因子权重(牛市加成长因子权重,熊市加防御因子权重)
回测结果
策略链接:
https://bigquant.com/square/ai/f443af36-6095-1ee7-319d-94c66c76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