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交易策略一写成代码就失灵?
由bq7td619创建,最终由bq7td619 被浏览 14 用户
从“羡慕”到“自动化”的迷思
在交易圈里,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主观交易员常常羡慕量化交易员,认为他们可以“写好程序,躺着赚钱”;而量化交易员则羡慕顶尖的主观交易员,觉得他们能创造出凡人难以企及的“惊人业绩”。
这种心态,常常导致一个共同的困境:许多在主观交易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希望能将自己的策略“量化”或自动化,但最终往往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那些在人脑中运行得如此完美的交易逻辑,一旦变成代码就彻底失灵了?作为一个量化公司的负责人,我自己也做一些主观交易,并长期思考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我为什么从未尝试将自己的主观思路完全自动化?答案就藏在接下来这三个残酷但深刻的真相里。
\
交易的围城:你只看到了别人轻松,却没看到他的痛苦
在交易的世界里,主观与量化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 主观交易员的视角: 在他们眼中,量化交易似乎无比轻松。程序一跑,服务器一开,第二天数据自动准备好,甚至连下单都无需人工干预。这简直是自动化赚钱的理想模式。
- 量化交易员的视角: 他们则看着顶尖主观交易员的“炸裂”业绩心生羡慕,觉得自己每天“跟蚂蚁搬砖一样”辛苦积累微薄的利润,永远也做不出那种激动人心的成绩。
- \
然而,双方都忽略了对方背后的艰辛。主观交易员为了维持判断的敏锐度,常常需要深夜复盘,甚至在凌晨一点还要召集团队开会讨论。而看似轻松的自动化背后,是无数个日夜枯燥的“蚂蚁搬砖”——那些外人看不见的、繁琐的数据清洗、模型迭代和系统维护工作,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事实就是大家都有自己的痛苦。只是互相看不到对方的痛苦,只看到对方的开心的地方。
\
核心症结:你以为的交易逻辑,只是冰山一角
主观策略量化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逻辑本身有误,而在于主观交易员提供给程序员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当他们把自认为简单的逻辑写成程序后,结果总是程序“开错单”。
这背后涉及两个关键概念:“隐含条件”和“动态权重”。
- 隐含条件: 主观交易员在做决策时,看似依赖某个关键因素(例如“创了新高”),但实际上,这个决策的背后还隐藏着大量未曾言明的“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才是决策的基石。它可以是对市场情绪的直觉把握,可以是宏观环境的综合评估,也可以是对板块轮动的判断——这些因素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交易员本人都很少清晰地表述出来。
- 动态权重: 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决策条件的权重是动态变化的。今天,A条件可能是决定性因素;明天,市场风向一变,B条件的重要性就可能超过A。这种权重的动态调整,是人脑凭借丰富经验做出的直觉判断,极难用固定的代码逻辑来精确量化。
- \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对话:当一个量化程序根据“创了新高”的规则开仓后,主观交易员可能会说:“这个单子虽然创了新高,但是因为某某某原因,我自己做是不会开的。”——这里的“某某某原因”,就是那些在量化过程中被忽略的、至关重要的“隐含条件”。
\
正确的出路:别想替代自己,而是给自己请个“超级助理”
既然完全“自动化”主观策略的道路走不通,正确的出路又在哪里?答案是:停止尝试用程序替代自己,而是将它视为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
与其追求一个能完美复制你大脑的机器人,不如把它看作一个能干的“超级助理”。这个助理能为你提供以下具体的价值:
- 减轻工作量: 通过其更广的监控能力和更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帮你从繁重的信息筛选工作中解放出来。
- 提供决策参考: 在特定的时间点,基于数据分析,给予你相对有效的建议或参考,让你看到自己可能忽略的机会或风险。
- 提供新视角: 从纯粹的量化维度提供一个看待市场的不同视角,比如市场目前处于何种状态,以此辅助你做出更全面、更立体的决策。
- \
量化工具的最大意义在于辅助,而不是取代。它就像一个不会疲倦、绝对理性的伙伴,帮你把基础工作做到极致,让你能将宝贵的精力集中在最核心的决策环节。
他不是用来替代你,他是用来帮助你的。
\
拥抱工具,而非放弃思考
主观交易的核心价值,永远在于人脑基于经验对复杂条件进行的动态判断,这是一种艺术,而非纯粹的科学。量化工具的真正价值,在于辅助和增强这种能力,而不是试图去复制或取代它。
停止将自己“代码化”的执念,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拥有一个永不疲倦、能处理海量信息的“量化助理”,你的交易决策会发生怎样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