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策略分析——可转债摊大饼策略
由bq9e696k创建,最终由bq9e696k 被浏览 9 用户
0.什么是可转债
0.1 基本概念
可转债是上市公司发行的一种特殊债券,它赋予投资者在特定条件下将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的权利。投资者持有可转债,既可以享受债券的稳定利息收益,又能在公司股票价格上涨时,通过转股获得股票增值收益,具有 “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的特点。
0.2 交易规则
- 交易代码:沪市为 11 开头,深市为 12 开头。
- 交易机制:T+0 交易,当天买入当天可以卖出。
- 交易单位:每次买入为 1 手即 10 张(1 张 = 100 元)的整数倍,卖出时不足一手的应一次性全部卖出。
- 交易时间:沪市,每个交易日 9:15 至 9:25 为集合竞价时间,9:30 至 11:30、13:00 至 15:00 为连续匹配时间;深市,每个交易日 9:15 至 9:25 为集合竞价时间,9:30 至 11:30、13:00 至 14:57 为连续匹配时间,14:57 至 15:00 为收盘集合匹配时间。
- 涨跌幅限制及有效申报范围
- 上海市场:上市首日涨幅比例为 57.3%、跌幅比例为 43.3%;上市首日集合竞价阶段的有效申报价格范围为发行价的上下 30%;连续匹配阶段的交易申报价格不高于即时揭示的最低卖出价格的 110% 且不低于即时揭示的最高买入价格的 90%,同时不高于上述最高申报价与最低申报价平均数的 130% 且不低于该平均数的 70%;上市首日后的次日开始,涨跌幅比例为 20%。
- 深圳市场:上市首日开盘集合竞价的有效申报价格范围为发行价的上下 30%;连续匹配、盘中临时停牌、收盘集合匹配期间的有效申报价格范围为匹配成交最近成交价的上下 10%,收盘集合匹配在有效申报价格范围内进行撮合,且全日有效申报价格不得高于发行价的 157.3% 并不得低于发行价的 56.7%;上市首日后的次日开始,涨跌幅比例为 20%。
- 上市首日临时停牌机制:沪深两市可转债盘中成交价格较发行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者超过 20% 的,临时停牌 30 分钟;达到或者超过 30% 的,临时停牌至当日 14:57。
0.3 与股票和债券的区别
- 与股票的区别
- 风险特征:股票价格波动大,风险较高;可转债有债券属性保底,风险相对较低。
- 收益方式:股票主要靠股价上涨带来资本增值和股息分红;可转债有固定利息收益,还可能有转股后的股票增值收益。
- 股东权益:股票持有者是公司股东,享有完整的股东权益,可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等;可转债在未转股前是公司债权人,转股后才成为股东。
- 与债券的区别
- 利率水平:可转债利率普遍低于普通债券,通常逐年递增,普通债券利率固定。
- 期限:可转债发行期限一般是 5 年或者 6 年,98% 以上是 6 年;普通债券发行期限不等,有三年、五年、十年等。
- 特殊条款:可转债有转股条款、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等;普通债券一般没有这些特殊条款。
- 投资收益:可转债在正股价格上涨时可通过转股获得额外收益;普通债券主要是获取固定的利息和本金,收益相对固定。
==可转债是一种可在特定条件下转换为发行公司股票的特殊债券,兼具债券固定收益与股票潜在增值特性,在风险、收益及交易规则等方面与股票、债券存在差异==
1.市场观察和机会发现
在投资领域,可转债低价买入策略是一种常见且广为人知的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当可转债价格低于面值(通常是 100 元以下)时选择买入。这一策略利用了可转债 “债底保护” 的特性,即到期后投资者能够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兑付,同时还存在正股价格上涨从而带来转股收益的可能性。低价买入策略的优势在于风险相对容易控制,尤其适合在熊市或者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进行布局。然而,它也并非毫无风险,一旦发行公司的基本面恶化,投资者就有可能面临违约风险;若正股长期表现不佳,也可能导致转股计划失败。
1.1 低价买入策略回测
通过本平台开发了可转债低价买入策略,核心策略思路是筛选价格低于100元,买入价格涨幅最大的前五只可转债,每10日调仓。回测时间为2018年-2025年,初始资金100万元。
1.2 最大回撤数值分析
最大回撤为 33.4% ,可能承受较大的短期损失。
1.3 胜率与盈亏比
胜率为 58.19% ,盈利的交易次数占总交易次数的比例过半 ;盈亏比为 1.01。虽然胜率尚可且盈亏比大于 1 ,但结合较高的最大回撤来看,说明策略盈利的交易可能没有充分弥补亏损交易的损失,整体收益波动较大。
1.4 年化收益率与累计收益率
年化收益率为 9.77% ,累计收益率达 60.53% 。策略长期来看有盈利性,尽管存在较大回撤,但通过长期投资,仍能实现资产的增值。但最大回撤较高可能会因恐慌而赎回资金,可能无法享受到后期的收益。
2.假设提出
低价潜伏策略虽能以较低成本入场,但易受市场波动和个券风险影响,难以兼顾本金安全与收益灵活性。市场上是否存在一种策略,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金安全,又能在正股价格变动时更灵活地捕捉收益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就产生了可转债摊大饼策略。可转债摊大饼策略基于规模、剩余期限、转换溢价率等多维度筛选条件,通过分散投资 多只优质可转债,既借助规模优势降低流动性风险,又以合理调仓频率捕捉市场机会,在风险与收益间寻求更优平衡,成为优化投资的新选择。
2.1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由哈里・马科维茨提出,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分散投资不同资产,可以在不降低预期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可转债摊大饼策略确定选股数量为 5 只,且通过余额、剩余期限等条件筛选不同的可转债,正是运用了分散投资的理念。不同可转债受发行主体、行业等因素影响各异,将资金分散投入多只可转债,能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避免因个别可转债的不利波动对整个投资组合造成重大冲击,契合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分散风险的核心逻辑。
2.2有效市场假说(EMH)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可转债摊大饼策略通过设定余额大于 1.5 亿元、剩余期限大于 120 天等筛选条件,假设满足这些条件的可转债市场信息更充分,交易更活跃,市场有效性更高。规模较大、剩余期限合理的可转债,参与交易的投资者众多,市场信息传递更及时,价格更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投资者可基于公开信息(如转换溢价率、到期收益率等)进行投资决策,符合有效市场假说下利用市场信息进行投资的理念。
2.3风险 - 收益权衡理论
该理论指出,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投资者想要获取更高的收益,就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策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可转债摊大饼策略设置到期收益率大于 0,确保投资具备一定的收益底线,保障本金安全;同时以转换溢价率作为评分标准选取可转债,在正股价格变动时,转换溢价率低的可转债能更灵活地捕捉收益。这种通过多条件筛选和组合配置的方式,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收益,体现了风险 - 收益权衡理论的应用 。
3.可转债摊大饼策略逻辑编写
3.1策略思想
- 剩额条件:大于 1.5,这一筛选条件旨在确保所选取的可转债具备一定的规模,降低因可转债规模过小而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其他潜在风险,保证策略投资对象的质量。
- 剩余期限条件:需大于 120 天。设置这一条件可能是考虑到短期可转债和长期可转债在收益、风险等方面存在差异,大于 120 天的剩余期限有助于选取到符合策略预期收益和风险特征的可转债。
- 排名条件:通过计算转换溢价率作为评分(score)
- 到期收益率:设置到期收益率大于0
- 选股数量及排序:确定选股数量为 5 只。在满足上述筛选条件的可转债中,每天按照转换溢价率升序排列,然后选取每个交易日转股溢价率最小的前 5 只可转债。
3.2策略回测配置
- 回测时间:从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4 月 16日。
- 初始资金:100万元
- 交易频率:调仓频率为每 5 个交易日一次
4.历史数据回撤
5.回撤结果分析
5.1 最大回撤数值分析
最大回撤为 23.41%,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2 胜率与盈亏比
胜率为 51.79% ;盈亏比为 1.47。胜率尚可且盈亏比大于 1,说明盈利交易的平均盈利水平相对亏损交易的平均亏损水平有一定优势。然而,结合最大回撤来看,仍有优化空间
5.3 年化收益率与累计收益率
年化收益率为 28.37%,累计收益率达 476.28% 。这表明从长期视角来看,该策略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能够实现资产的显著增值。
不过,当前的最大回撤情况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和资金稳定性,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因恐慌而做出不利于长期收益的决策。因此,需要对策略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例如调整筛选条件、仓位管理规则等,进一步提高年化收益。
6.参数优化
6.1 目标函数
6.2 先验分布
6.3 最优参数
6.4 调优后回测
累积收益率从476.28%提高到2242.58%,==实现了累积收益的470%的提升.==
同时,最大回撤降低到了18.93%,年化收益率从28.37%提高到了56.8%。
6.5 采样数据分布分析
可以看到,采样数据在偏度和峰度上都与正态分布的标准特征存在差异,并不严格满足正态分布。从理论严格性角度,这些数据并不完全满足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高斯函数使用条件,使用时可能会对贝叶斯参数优化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偏差不是特别大,仍可尝试使用高斯函数进行优化,并通过实验和验证来评估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对比优化前和优化后的参数策略回测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策略在进行贝叶斯参数优化后,表现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7.参数敏感性分析
7.1 收敛图
7.2 参数平原
\
8.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8.1 2020年2月疫情冲击
8.2 2024年国庆前
8.3 2025年4月7日关税冲击
9.交易成本和滑点
\